石家庄市  |  唐山市  |  秦皇岛市  |  邯郸市  |  邢台市  |  保定市  |  张家口市  |  承德市  |  沧州市  |  廊坊市  |  衡水市  |  辛集  |  定州

食品安全专业委员会
| 环卫一体化委员会

| 美丽乡村建设专委会 | 电商专业委员会 | 碳中和专委会 | 健康乡村建设专委会  | 京津冀智慧农业专委会 | 有机食品委员会  |  健康管理服务专委会

 |  项目服务专委会  |  县域产业服务委员会  |  乡村产业专委会  |  油莎豆产业专委会  |  规划设计研究院  |  乡村服务委员会  |  教育培训委员会  |  三农带头人专委会 

三农服务委员会

【他山之石】台湾乡村建设的经验和启示,值得一看!

他山之石

duersi


台湾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计划地全面推动农村建设,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其中,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以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加大农村公共投资等为重点;20世纪90年代至2008年以“富丽农村”为目标,着力建设农村新生活圈,塑造农村新风貌;2008年以来,以“农村再生” 为主导,强化城乡互动,促进永续发展,维护农村生态和文化。一些经验,值得学习!


台湾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倡导共生理念。台湾农村社区建设的宗旨是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生活共同体,将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培育社区精神的重要一环。其中,特别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如参照德国乡村建设经验,将自然生态工法融入乡村建设,通过“去水泥化”,为乡村建设做减法,为生态多样性提供更大空间。


铜镜社区随处可见街头装饰,水泥柱也变身艺术品。刘永祥摄


如苗栗县铜镜社区在村内道路两侧种植农作物或花草,园圃外围砌建路边凳,供村民休憩;南投县桃米社区将修建好的马路和河流间的护栏拆除,改种乔灌木植物,形成了植物护栏;台中市兴隆社区通过雇工购料形式,完成了顶坪公园周边环境改善、简易引水设施铺设、枫香林道、巷弄艺术,以最小的成本创造最大的效应,实现了减灾害、减破败屋舍、减脏乱点、减闲置空间。


摸清生态家底。台湾很多乡村在乡村建设规划制定之前,很重视依托村民主体加强对乡村资源环境的调查与监测,不仅增强了村民对乡村生态优势的自豪感,而且有助于对资源环境进行保护性利用。      


南投县桃米社区


如南投县桃米社区本是环境脏乱、经济薄弱的贫弱村,在台湾“9.21”大地震中更是受损严重。震后重建前,村民通过开展农村生态环境资源调查,发现社区有23种青蛙、56种蜻蜓、72种鸟类。社区提出“生态环境绿色素、生产过程无毒素、桃米生活零碳素”的发展目标, 并在培根计划中开设生态教育课程, 内容包括“蛙类识别”(4小时×2次) “蛙类夜间调查”(6小时×3 次)及蜻蜓、鸟、萤火虫保护知识等。社区依托生态优势,开展乡村休闲旅游和民宿经营,2016年吸引游客71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新台币, 成为农村再生的“明星社区”和声名远播的生态村。


鼓励村民参与。台湾农村再生计划执行过程中,从资源调查到规划制定和实施,再到公共设施和空间的管护,均十分重视村民共同参与。在制定村庄发展规划环节,让村民推举成立单一组织或团体作为社区组织代表,具体承担农村再生计划项目申请,变“被规划”为“规划者”,从第一环节就参与其中;通过雇工购料的形式,让村民参与到村庄建设过程中来,主管部门仅对实施过程进行管控,确保按计划推进。建成后,通过社区居民公约,由村民共同管护农村公共设施、建筑物及生态景观,进一步深化社区居民参与程度。


如新竹县南埔社区,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计划在公共空间搭建一座凉亭,村民通过电商渠道联系厂家将制作好的凉亭整体发货至社区。南埔社区发展协会认为,搭建凉亭的价值不仅在于美化村庄环境,更重要的是增强村民在村庄建设中的参与感,所以重购了原料,由村民亲自设计搭建了凉亭。南埔社区在台湾农村再生中荣获“金牌农村”“环境教育特优奖”等荣誉,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村民共同参与。


发展绿色产业。生态为农业增值,农业为生态添绿。台湾十分注重通过农夫市集、农会直销等形式将生态优势变为农产品市场优势。


如新北市三芝社区八连溪村农夫市集,农田边立有生产者信息牌, 上有农民姓名、照片、主要产品、产品特点等信息,可供市民参考。凡参与农夫市集的农场,均由专业机构对土壤进行环境监测,确保无重金属超标等污染问题,农民生产过程由农村发展协会监控,确保不使用高毒农药。



北埔乡民众在农民直销站挑选新鲜的蔬菜。鲁钢骏摄


再如北埔乡农会直销店里销售的农特产品,完全是由21位农户会员直接供货,产品自产自销,产品的系列品牌LOGO 都是农户自己设计的。每一包蔬菜的外包装上都覆有一个印有生产者信息的二维码,扫描即可打开“台湾农产品生产追溯系统”,可查询生产者及生产过程信息。


重视环境教育。台湾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案例入教材、进课堂;让中小学生态环境教育入农家、进乡村;开发林下课堂,三五棵树之间空地即可作为课堂,宣教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及措施等。小学阶段开始“农村青少年小区服务及产业创新计划”,以农田为教室,让小学生认识农业、亲近农村;“食农教育”从消费者关心的食品安全切入,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食物和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将农耕知识和生产技能,如插秧、收获、编织等纳入小学教育计划。


如苗栗县大湖乡姜麻园休闲农业园区串联周边休闲农业园区,打造二日游线路,随季节更替推出草莓季、桃李季、萤火虫季、姜麻季等不同季节的露营活动,开发“姜” 特色产品,该案例被选入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再如,新竹县南埔社区与周边社区及专业师资合作开展生态调查与保护、环境教育体验、环境教育、食农教育等,并开展草编、染布等农事体验。


改造废弃空间。台湾针对乡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脏乱破败废弃空间, 积极鼓励社区居民自己动手改善,以干净整洁、农村文化呈现为基础,加上农村美学与故事性导入,将社区打造成吸引居民回乡的宜居家园。


竹青庭人文空间


如南投县竹山台西老客运站经返乡创业大学生改造后,成为一个集提供有机食材餐饮、竹子创意产品和小镇文化的“竹青庭人文空间”。再如,台中市雾峰农会故事馆利用荒废老宅(当地医生的故居),将医生故事馆与健康食宿餐馆融为一体, 既讲述台湾历史、人物故事也传递绿色农业理念,通过完整连贯的故事,将理念传递给参访者。

台湾乡村建设的启示

回顾近30年来两岸农业农村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两岸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差异,但发展的趋势与目标,以及不同阶段的建设内容与任务重点都有很强的相似性。台湾在推进农村再生过程中的一些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对大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第一,台湾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本地人才的培育,强调农村居民自主参与的地位和作用。台湾推进“农村再生”首要的工作是在农村社区开展“培根计划”,由农村社区发展协会组织农民接受课程训练,激发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的意愿和能力,将村民的“要我发展”转化为“我要发展”,培育热爱社区、服务社区的本地人才。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政府不能当无限政府,对一切事务大包大揽,应充分重视和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坚持“自上而下” 和“自下而上”相结合,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政策制定、产业选择、规划设计、项目实施与管理等重要环节,要认真考虑农民对乡村振兴的意见、建议和感受,切实结合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开展相关工作。


第二,台湾乡村的建设和治理重视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多元主体参与是台湾乡村建设与治理的特色,实践中形成了不少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据了解,台湾参与农村社区建设与治理的组织包括村(里) 办公室、社区发展协会以及乡镇农会。村(里)是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主要负责村(里)的自治和行政职能。社区发展协会是民间社会团体, 主要进行公共设施建设、生产福利建设和精神伦理建设。基层农会侧重在农村产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培训、技术推广、金融服务等方面,为农村社区发展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大陆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 鼓励和支持多方力量参与,探索建立农民为主体、其他为补充的协同分工机制,尤其要引导和发挥好农民组织的作用,强化对农民的专业辅导和技能培训。


第三,台湾乡村建设中同时兼顾农村居住环境和产业全面发展, 并将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作为产业提升的重要支点。台湾推进农村再生有别于以往推动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阶段性政策,并没有单纯以新农村风貌或精致农业发展为单一目标,而是在传承与开发农村环境资源、文化资源和营造宜居社区的同时,将特色产业的培育和活化也作为重要的政策目标,使农村社区建设具有持久发展和永续经营的支撑。其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对乡村生态资源、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视,无论是发展特色产业还是打造宜居环境,无不以良好生态为本底。大陆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同样需要处理好环境治理与产业兴旺的关系,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承载相适宜、生活改善与生态保护相统一、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交互。


第四,台湾乡村建设着眼政策措施的稳定落实和持续推进。台湾推进农村再生集成了近几十年来农村发展政策的结果,不仅政策内涵丰富、全面,而且在推进方式上也具有突出的创新优势。一方面,农村再生的推动以法规条例的形式确定下来,赋予了该项政策持久稳定的法规保障,不会因为政党轮替或政局改变而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农村再生条例》明确分10年编列1500亿元新台币的农村再生基金,可供延续性使用,不受年度预算及期限的限制,从资金上赋予了该计划可持续执行的保障。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19年第6期


河北省乡村振兴促进会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精准脱贫、现代产业园区、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城乡一体化机制建设协调发展新部署,积极配合省委、省政府,努力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和整合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助力河北乡村振兴,全面建成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做出积极贡献。


扫描二维码,进入河北省乡村振兴促进会公众平台

新闻热线:0311— 66566906、66566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