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  |  唐山市  |  秦皇岛市  |  邯郸市  |  邢台市  |  保定市  |  张家口市  |  承德市  |  沧州市  |  廊坊市  |  衡水市  |  辛集  |  定州

食品安全专业委员会
| 环卫一体化委员会

| 美丽乡村建设专委会 | 电商专业委员会 | 碳中和专委会 | 健康乡村建设专委会  | 京津冀智慧农业专委会 | 有机食品委员会  |  健康管理服务专委会

 |  项目服务专委会  |  县域产业服务委员会  |  乡村产业专委会  |  油莎豆产业专委会  |  规划设计研究院  |  乡村服务委员会  |  教育培训委员会  |  三农带头人专委会 

三农服务委员会

农村房子“丑”得千篇一律?走出中国乡村的审美困境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正当其时,而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漫步在中国乡村之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幅景象:在新建设的柏油马路两旁是集中连片的农田,其间坐落着一幢幢四四方方的小楼,这些农房大多是混凝土结构,外层铺设着黄白瓷砖,门前有一小块水泥空地。整个景色整齐划一,但难免给人千篇一律之感,失去了中国传统乡村田园牧歌式的意境。
 
这种现象在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为什么中国农村房子那么丑?”“中国农村自建房真的越来越没有美感吗?”此类问题,也常常在社交媒体上被广泛讨论。
 
似乎我国许多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仍停留在干净整洁的基本层面,在风貌建造上更趋于追求实用性,区域特色的传统文化符号不够凸显,村落缺乏魅力和特色,鲜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之美。
 
那么,什么才是中国式的美丽乡村?如何走出中国式乡村的审美困境?如今,一些乡村率先挣脱了过去审美的束缚,用艺术的方式唤醒乡村建设的潜力,打造出中国风格的乡村美学。

 

 

打造地标,诗词意境转化为空间美学

 
从成都市区向西出发,一个小时车程后,便进入了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映入眼帘的是青瓦白墙的川西林盘,充满人文气息的书院、博物馆,清新雅致的餐厅、咖啡厅,汇聚在一起形成独特的乡村美学。“跟我想象中的乡村完全不同。”有游客不禁感叹。
 
竹艺村核心起步区占地123亩,是典型的川西林盘聚落。经过短短几年发展后,这里从成都西边众多川西林盘中一个不为外界所熟知的小村落,蜕变为如今火爆全网的“最美村落”。
 
“我们也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摸索出经验。”道明镇竹艺片区专班成员贺莉2017年年底来到这里,彼时正值竹艺村施工期间。她告诉记者,和大多数乡村一样,早年竹艺村一些返乡村民也热衷于修葺农房。这些房屋大多是混凝土结构,外层铺设着黄白瓷砖,或是水泥面的外墙。相比传统简陋的青瓦房,看上去要整洁不少,但映衬着周遭的绿水青山却有着说不出的“违和感”。再加上设计缺乏统一风格,很难与现在的“最美村落”挂钩。
 
蜕变的开始来源于一首诗。“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乱红飞尽绿成阴,有鸣禽。临罢兰亭无一事,自修琴。铜炉袅袅海南沉,洗尘襟。”陆游的一首《太平时》,道尽了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意境。
 
2016年,当地政府拿着这首《太平时》在全球招募设计稿,准备打造当地地标。最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袁峰带领的设计团队作品脱颖而出。
 
在诗句的指引下,地标建筑竹里铺展开来。据介绍,整个建筑使用轻型预制的钢木构架支撑起一个内向折叠的环形青瓦屋面,盘旋的屋面自然而然形成了两个内向的院落,为室内提供了丰富的景观层次。从高空俯瞰,整个建筑宛如“无限符号∞”,这也是太极图案的拓扑变形,对应着一大一小、一水一树、阴阳对偶的文化概念。在建筑中,随处可见当地竹编技艺的创造性应用,比如用竹的外壳制作内墙的纹理,用竹编制作建筑的外立面。
 
竹里的独特设计也吸引了国际社会关注。2017年9月,竹里受邀参加北美建筑盛会芝加哥建筑双年展;同年12月,竹里荣获艾特奖2017最佳文化空间设计奖;2018年5月,竹里又参加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时,竹里的建造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2019年,竹里年收入为600余万元,精品酒店年收入为100余万元。
 
 
风貌改造:摒弃大拆大建,留住乡村本真美
 
竹里作为“引子”获得成功后,人流逐渐聚集,但一些问题也随之暴露。“人家到这里来,除了地标建筑竹里外,周遭的基础设施跟不上,再加上农房和景点风格不统一,缺乏整体的风格规划,看上去不好看,客流量难以持续。”贺莉直言。
 
于是,风貌改造被提上日程。
 
风貌改造的重点在于农房改造提升。经过近20年的快速工业化历程,我国农村房屋已全方位普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这种混凝土小楼大部分直接跳过了设计环节,虽然实用,但欠缺审美表达,再加上缺乏乡村整体风格规划,常常给人一种“土洋结合”之感。
 
“我们一开始就是从设计入手。”贺莉介绍,竹艺村引入了专业的平台公司参与风貌改造,并与中央美术学院建立了校地合作,“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在整体风貌改造上,竹艺村摒弃了全拆重建的做法,从房屋风貌改造率先入手,以保护修复川西林盘为前提,具化空间、交通、生态、景观等十大系统规划导则,遵循不大拆大建、不过度设计、留下原住民、保留原住房、打造景观菜田等建设守则,对屋顶、墙面、地面等民居要素进行改造,旨在还原一个原生态的川西林盘与青瓦白墙的川西民居,留住乡村的本真美。
 
“屋顶改造大多使用颜色更加和谐的小青瓦;室内墙面则放弃了乡村审美的大白瓷砖或风景图,选择剔除瓷砖,露出蒸汽砖独有的清灰色彩,或用简单的刷白处理;地面采用石砖,让整个院落更好打扫也更加整洁;外墙进行了砖瓦融合设计,从路边即可看到院落,让整个民房看起来更加开放和友善。”贺莉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道。
 
改造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难关在于当地村民的观念。“在建设初期,很多村民觉得自己一直就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不理解为什么要改变。”贺莉说。
 
鉴于此,当地政府首先从群众的思想工作入手,梳理每家每户村民们的具体需求。
 
“哪家想经营农家乐,我们就帮他们建设、想方法;谁家希望提高自己的卫生环境,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也会到群众家里帮忙。”贺莉回忆起参加工作的最初几年,自己也曾走进群众家中,帮村民洗碗、整理围墙。“那会儿,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很多都随身带着创可贴,因为干活儿的时候难免有擦伤。”贺莉说。
 
“村民一看,为什么游客要去旁边那幢漂亮的农家小院喝茶,不愿意到我家来?原来是因为专业设计改造后的建筑更符合游客口味。所以,慢慢地大家也就理解了。”贺莉说。
 

 

文化赋能:非遗带来产业新生机

 
外在空间的美有了,乡村生活美学的内涵从何而来?竹艺村的答案是非遗文化。
 
每到周末,“90后”非遗传承人杨隆梅的工作室总是十分热闹。这里经常开展竹编工艺体验活动,是竹艺村研学游、团建游、体验游的好去处。杨隆梅还把竹编的展示窗口从村里的作坊、展会摊位转移到抖音等网络平台上,进行竹编技能线上教学,既宣传了自家产品,和大家形成互动,还传播了非遗文化。
 
作为竹艺村的文化名片,道明竹编已走过2000多个年头,如今已经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这里的原住民几乎人人都会编竹编,走在竹艺村的田园小径上,常常能看见农家小院里有手工匠人编制各类竹制品。
 
曾几何时,伴随着钢制品、塑料制品的流行,道明竹编也曾一度陷入非常尴尬的没落期。“那时候都是很粗放的生产方式,村民做一个竹编也就挣几毛钱。”贺莉告诉记者,当时村子里许多手艺人为了生存放弃竹编,转而下海做生意,整个村子仅剩五六名手艺人。
 
如今凭借着非遗文化的发展,竹艺村成功打了一场翻身仗。从数据上可窥见一斑:2021年竹编制品产值2269万元,较2020年增长13%;接待游客63.66万人次;旅游收入3718.5万元,较2020年增长4.2%。
 
竹艺村只是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2021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实验室等联合发布的《2021非遗电商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共有14个非遗产业带在淘宝天猫年成交额过亿元,其中近一半位于县域及以下地区;全国贫困县商家在阿里零售平台售出非遗相关产品近30亿元;年成交额超百万元的店铺中,西部省份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其他地区。非遗产业化赋能乡村经济发展的优势正在不断显现。
 
现在,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原住民返乡,大多从事餐饮、民宿等行业。当地文化旅游兴起,越来越多的平台公司也纷纷入驻,带动当地就业。“现在的家乡不仅能安放灵魂,也能实现梦想,工作、生活两不误。我相信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回来。”杨隆梅说。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河北省乡村振兴促进会积极配合省委、省政府、省农业农村厅,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相关部署,为各级政府、涉农机构(龙头企业)提供:1、“三农”调研报告,报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2、“三农”系列培训;3、“三农”项目咨询;4、“三农”企业策划;5、“三农”企业资金、市场对接;6、“三农”政策补贴咨询。我会努力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和整合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助力河北乡村振兴,全面建成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做出积极贡献。

河北省政府原常务副省长、党组副书记袁桐利对我会批示:“河北省乡村振兴促进会工作思路清晰、措施扎实有力,为推动我省“三农”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望继续发挥桥梁纽带功能,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在“三农”深化改革、美丽乡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工作中作出更大贡献。”

扫描二维码,进入河北省乡村振兴促进会公众平台